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由于我们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特别是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险些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毛泽东同志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 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特定的国情及其历史,必然要求我们走出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自己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下,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反动的北洋军阀所篡夺,旧民主主义革命归于失败。直至“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才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追求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努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但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要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和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发展还要注重优先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强自主创新。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三者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更均衡的小康。它的基本目标是: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顺利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也就是我国进入了总体小康的发展阶段后,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它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它将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本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形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在当前,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最重要的经验有两条: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改革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三者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但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并且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②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③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体现。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好分配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邓小平曾特别强调先富起来应该是“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就是说,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八、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抗市场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就清楚地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坚持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人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髙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