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意见》的出台,无疑是对近年来饱受诟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将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高校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倾向能否得到改善,成为舆论对这项改革关注的焦点。
“逃离课堂”师生去哪儿?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建设综合性大学”成为各大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趋同带来的是高校评价体系的同质化。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数量成为了高校争取学科排名和财政经费、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重科研、轻课程”逐渐变为常态,高等院校成为论文生产大户。据统计,2013年度,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达23.14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82.77%产自高等院校。而在影响力指标方面,世界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是11.05次,而我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为7.57次,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在这样的导向之下,部分研究生被抽离了课堂。国内一所985院校学习传播学的研二学生张珂,现在忙着找工作和毕业论文。“研一跟着导师做项目、写论文,部分脱离课堂吧。到了研二就是完全脱离了,学校也没有安排课程。”而在记者采访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张珂说,“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土木工程、软件等等,导师的项目多,我很多研究生同学就跟着导师全国跑或者呆在实验室里做项目。”
学生远离课堂,教师成为了被直接指责的对象。在青年教师王成看来,高校老师背负的科研压力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选择。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教师进行分流,设立了科研教师、教学教师和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师三种岗位类型,以适应教师不同特点。“虽然可以自己选择岗位类型,但是评定职称的时候,科研就是主要指标”,王成透露,还有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刚分配到学校就会被直接安排进实验室做科研,“一点教学任务也没有,因为刚毕业的教师正是出学术成果的时候。”
此外,高校薪酬体系也被认为是教师无心课堂的重要原因。国内的高等院校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因此教师常常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而长期以来,科研经费多、课时费少是高校公开的秘密。王成所在的北京一所本科院校,“一个课时工资是70元左右,教课算绩效,加上岗位工资和基本津贴,一个月可能只能拿五六千元钱。靠工资生活是不现实的。”
科研与课程孰轻孰重?
“最牛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听众的人。”近日,四川大学历史教师周鼎在网上发表的“自白书”引起热议。在“重科研、轻课程”的导向下,专注教学的高校教师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
而课程和科研到底孰是孰非也引起了社会的反思。许多受访毕业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做科研和上课都在某种程度上能给人启发,主要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的高校教师黄宇说:“美国很多老师也会有科研的压力,但教学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大学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还应该有研究问题的能力。”
课程和科研并不存在孰轻孰重,而是相得益彰的两部分。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找出其内生动力何在。
近日,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毕业生就业报告,在直观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也被认为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关注高校就业报告,甚至成为了招聘的重要参考。研究生就业难,我们要招到理想的毕业生也很难,很多学生课也上了,科研也做了,但一到实际工作就不能上手。”
不能很好地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满足市场实际需求,是国内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的症结所在,也应该成为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动力所在。许多在读的研究生就表示,“研究生分为硕士和博士,对那些要继续深造读博士的人,应该侧重科研。而大部分研究生以就业为目标,应该多学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
这种分流培养的理念在西方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公共管理专业(MPA)的硕士研究生司阳向记者介绍,“美国高校根据学生就业或学术两个方向,分别设有不同的规划。像我学习的MPA课程,就以上课为主,常常有大型公司的负责人来到课堂上,分析最新的案例,对我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加强实践性课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务实选择。据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介绍,“硕士研究生注重课程,是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做法。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初衷,是应对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有待实践做出回答
事实上,为调整“重科研、轻课程”的倾向,相关探索早已开始。
近年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比成为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2010年起,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专业硕士倾斜,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进一步扩大招生比例。在考研人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专业硕士报考持续升温。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42.36%,预计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达1:1。
王烽认为:“专业型学位更偏重课程,学术型硕士则要注重通过课程打好科研基础。目前专业学位的比例大幅增加,表明硕士研究生培养出现了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研究生教育宽进宽出的现象也被认为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司阳告诉记者:“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课后会布置很大的阅读量和相应的课堂测评,中间还穿插了很多期中测验等,这与我在国内读书时只要期末交篇论文有很大差别。”
而根据《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许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则高达30%~50%。
因此,提高课程管理,优化考评体系,从而提高研究生学历含金量也成为《意见》的重要指向。“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和院系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意见》从强调课程地位、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对研究生课程改革作出了清晰规划。
“重科研、轻课程”的旧有模式能否得到调整,研究生教育质量又能否提高,周鼎式的“自白书”还会产生多少?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都有待实践做出回答。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