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都欢迎您!
  • 群名称:2020文都考研交流2群
    群   号:174073601

400-099-1860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2020考研政治冲刺:核心速背考点之马原篇

来源:武汉文都考研 更新时间:2019-11-14 15:33:26
  考研政治这门公共课背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便于大家对重点核心内容加强记忆,武汉文都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马原核心速背考点,供大家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1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第2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②《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

  ③《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第3题: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是区别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⑤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并且不断吸收优秀文明成果。

  二:唯物论

  第1题: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①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2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第3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缺陷是直观性朴素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缺陷是混淆自然科学原子同哲学物质概念。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4题: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两者不可分割。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载体。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第5题:马克思主义的静止观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和衡量尺度。

  ②运动具有绝对性,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变动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第6题:几个概念的区别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②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哲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属于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7题: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特点是三维性。

  ②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空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③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第8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表现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③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9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地位: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

  ②内涵: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③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表现为: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性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10题: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统一和区分的基础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②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唯物辩证法

  第1题:联系的特征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人们经过努力化不利为有利条件,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第2题:发展的内涵

  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③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和条件。对旧事物进行了扬弃,也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符合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第3题:内容和形式

  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②在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第4题:本质和现象

  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

  ②本质是一般普遍的,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本质相对稳定,只能通过理性思维可以把握,现象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第5题:原因和结果

  ①原因和结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前后相继,两者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②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6题:必然和偶然

  ①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就是规律性。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②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表现为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者延缓作用。统一表现为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7题: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①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②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8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

  ②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③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让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由于双方相互包含,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第三,由于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④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者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第9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解决的形式多种多样: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只有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用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③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第10题: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第11题: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②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第12题: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②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13题:矛盾分析法

  在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是属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包括:

  ①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②一分为二的看问题。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⑤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第14题:四对辩证思维方法

  ①归纳与演绎。最初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②分析与综合。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综合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③抽象与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感性具体是对现象的认知,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理性具体是对整体本质的认知。

  ④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第15题:增强思维能力

  ①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②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③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④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开拓创新的能力。

  ⑤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严守原则,坚守底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四:认识论部分

  第1题: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观点是认识论首要基本第一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①三个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第2题: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起点、归宿。

  ②区分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三个词。

  第3题:认识的本质

  ①唯心主义先验论:即认为认识来源于天赋,不承认客观世界和实践,承认辩证法。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即承认客观世界但不承认实践和辩证法。

  ③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承认客观世界,也承认实践和辩证法。

  第4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知,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知。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③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5题: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个影响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作用有:①激活作用。②驱动作用。③控制作用。

  第6题: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②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③主观真理论有两种表现:马赫主义认为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第7题: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①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②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者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第8题: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实践是唯一标准。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历史局限性。

  第9题:认识和改造世界

  ①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②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

  ③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由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第10题:党的思想路线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②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

  五:唯物史观部分

  第1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组成

  ①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②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中,有阶级性那部分被称作社会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那部分被称为非社会意识形态。

  第2题: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者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制约人们的生活。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第3题: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第4题: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②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其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其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5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成

  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第6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组成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③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第7题: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②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③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第8题: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①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

  ②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第9题: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和具体体现。

  第10题: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11题: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社会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④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12题: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①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改变生产力构成要素,改变劳动形式,改变经济结构。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变革。③科技作用的消极后果是全球问题。指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13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①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④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1题:自然经济的特征

  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②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第2题: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②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第3题: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②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③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表现形式。

  ④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体现在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第4题: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②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第5题: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少量剩余产品。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大量剩余产品。

  ③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

  ④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稳定在贵金属上。

  第6题: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第7题: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②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③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地分配。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④消极后果:其一,阻碍技术进步。其二,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8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第9题: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③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10题: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①原始社会是第一个社会形态。石器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②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使用金属工具,首次出现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脑力和体力的分离。③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基本特征。地租是剥削的基本形式。

  第11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两个途径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第12题:劳动力成为商品

  ①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要有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②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工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第13题:资本主义所有制

  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②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雇佣工人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第14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工资,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那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②价值增殖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就生产出剩余价值。

  ③剩余价值的实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第15题:资本的区分

  ①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②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用v表示。

  ③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16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第17题: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①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整个行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的必然结果。

  第18题:资本积累

  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失业现象的根源,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第19题:资本的三个构成

  ①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的个数与劳动力个数的比值。

  ②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③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第20题: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①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

  ②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

  ③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即销售产品,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第21题:资本周转及其影响因素

  ①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②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第22题: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①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②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第23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②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第24题: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①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

  ②二者的区别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③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c+v)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作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第25题: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①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是必经阶段。

  第26题: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职能和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职能。

  第27题: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②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依据的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第28题: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①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第29题: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第30题: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①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来进行统治。

  第31题:垄断价格

  ①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②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第32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第33题: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一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②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影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③消极后果:地位收益不平等和不平衡,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经济风险增大。

  第34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频发,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第35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资本主义矛盾与冲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民生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各种问题,第一,经济发展“失调”。第二,政治体制“失灵”。第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没归根到底还在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制度,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36题:资本主义自身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第37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七:科学社会主义

  第1题: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飞跃

  ①18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②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2题: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第3题: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1.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完成“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③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

  2.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第4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5题: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6题: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①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首先,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再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最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②以自信担当、开拓创新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其次,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最后,坚定信心,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第7题: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8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①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③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考研政治冲刺:核心速背考点之马原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武汉文都考研为大家及时发布有料、有效且干货满满的备考资料及新鲜考研资讯,助征战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取得好成绩!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