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都欢迎您!
  • 群名称:2020文都考研交流2群
    群   号:174073601

400-099-1860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2016考研政治冲刺:各学科主观题汇总

来源:武汉文都 更新时间:2019-08-06 16:28:02

  史纲

  一、周年纪念大事件

  (一)抗战胜利70周年

  1、抗战胜利成果

  (1)国际地位提高: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完全胜利标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回归

  2、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1)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免遭殖民奴役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原因

  (1)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中国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

  (3)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支持

  (二)三个政协

  1946年重庆旧政协,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但有利于人民

  1949年北平新政协,新民主主义性质,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以后,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政党制度(结合习近平的协商民主)

  (三)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

  1、标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意义

  (1)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二、历史线索考察

  1、旧民线

  1)古代中国文明辉煌灿烂——近代遭遇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救国探索: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都失败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

  2、新民线

  1)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4)1924—1927,大革命(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5)1927—1937,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注意期间的1931九一八事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习近平讲话中抗日战争的开端)

  6)1937—1945,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

  7)1945—1949,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党成立以来

  以上3)—7),加上

  8)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9)1956以后,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有重要的挫折和教训

  10)1978以后,改革开放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毛中特

  一、问题——改革——目标

  (一)问题——新世纪以来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问题

  1)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的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

  2、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1)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2)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这一条也可以归为政治和文化问题)

  3)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3、生态问题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仍很严峻

  (二)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1、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方向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3)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2、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政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社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6)党建——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三)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要求(“四个全面”中是阶段目标、是出发点),到2020年: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经济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

  (1)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政府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要注意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政府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发挥政府的优势。

  (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为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4)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三者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核心内容:多党合作

  (3)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注意改革开放以后与五十年代表述的区别)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注意不能是直接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法治建设的现状

  1)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2)问题:有法不依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比较突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够强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4、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3)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4)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6、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五)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1)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2)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4)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

  四、社会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职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思修法基

  一、 思想道德与法律

  1、 区别: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

  2、 共同点: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3、相互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2) 社会主义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3)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二、 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1)自我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3)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个人需要能不能、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劳动和贡献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四、诚信

  1、含义: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2、道德中地位

  1)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原则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3、政治中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